近日,胡鑫宇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,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热门话题。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心理问题?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?让我们和小编一起看看。
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
厌学心理
学习负担重,往往容易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。因学习压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并不少见。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重点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他们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,看到课本就头疼。当他们坐在教室里时,他们很担心。
社交恐惧,孤独心理
很多内向的孩子在课堂上说话时会出现焦虑、出汗、脸红等症状。他们性格严重孤僻,甚至害怕与人相处。他们经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中的孤舟,或者是顾影自怜,或者是做作。
自卑感
有些青少年因为学习成绩差,犯了很多错误。因此,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,他们的批评都超过了表扬、指责、惩罚和引导,很容易产生“我不如别人”的自卑感。
逆反心理
许多青少年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,怀疑心理较重,一般无法正确对待父母的一片苦心,教师的批评教育。
焦虑、抑郁
焦虑多表现为紧张和焦虑,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固定的内容;抑郁症多表现为心理挫折后觉得无聊、无精打采、疲劳、抑郁,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感觉。
什么是潜在的心理问题?
生理变化
生命的规律发生了变化,出现了不想吃、大吃大喝、失眠早醒、内分泌失调等症状。
情绪变化
情感偏移是正常的,比如从活泼开朗变成多愁善感,或者过分依赖网络,甚至害怕、焦虑等等。
行为变化
行为显然不符合正常状态,或者与以前的行为有很大不同。
学业变化
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,听不进去,上学有困难,或对学习不感兴趣。
人际关系的改变
不愿与他人接触,出现沟通障碍甚至极端行为。
一般而言,青少年出现上述两周以上的问题,教师家长要正视其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,及时关注、重视和干预。
就青少年心理疾病——抑郁症而言,有三种核心疾病,一种是持续抑郁,另一种是兴趣下降,第三种是体力和精力下降;额外的疾病会发生在同一个舞台上的抑郁症患者,如自我评价低、对未来无望、自责无罪、食欲异常、失眠等。
对于抑郁症的诊断,一个基本底线是两个核心症状和两个附加症状。如果发现青少年长期处于抑郁、疲劳、悲观、厌世等情绪状态,要及时找专业医生支持,切记不要盲目自测。
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
要立足于“治未病”的理念
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
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。
培养健康的心理,健全的人格
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
要有适当的安全感,要有自尊,要有自我成就的价值。
自我分析得当,不要过分炫耀自己,也不要过分苛责自己。
在日常生活中,有适当的主动性,不是为了环境。
理性,现实,客观,与现实有很好的接触,可以容忍人生挫折的打击,没有太多的幻想。
适当接受个人需求,并具备满足这一需求的能力。
有了自知之明,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,就可以客观地估计自己的能力。
能够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,个人价值观能够融入社会标准,能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。
拥有实际的人生目标。
有能力从经验中学习,能够适应环境的需要,改变自己。
人际关系好,有爱人的能力,有被爱的能力。能够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个性,既不会过度奉承,也不会过度寻求社会认可,有独立的意见,有判断是非的标准。
预防心理问题的措施
改善现实环境,减少不良刺激;
强化心理涵养,提高心理素质;
接受心理教育,学习心理调节;
积极寻求帮助,及时缓解情绪。
如何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?
自我调适
开学初期,有些青少年可能无法及时适应,难以接受自己的内心。面对这种情况,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,正常化开学时的焦虑、烦躁等情绪,顺其自然,逐渐进入学习状态。你也可以通过倾诉、适当的锻炼和调整作息时间来放松和调整自己。
父母协助
学会倾听,真诚沟通。父母不应该盲目否认和指责青少年的外在行为,而应该尝试分析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惑,学会尊重他们的孩子,给他们更多的鼓励。同时,父母需要定期与学校班主任沟通,从各个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,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“雪中送炭”,而不是“越来越代替”。
学校协助
学校可以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、心理咨询室等。帮助有需要的孩子,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,让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自己,在实践中成长。教师可以用微笑和话语激励青少年,引导他们了解自己,建立自信,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现象,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青少年释放情绪,减轻心理压力。
专业指导
在调整一段时间后,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仍然没有明显改善,请务必寻求相应的专业指导和帮助,或者去医院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