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,也是最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敏感时期。其中,家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。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是孩子活动时间最长、思想影响最深、联系最密切的环境。
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。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引导和示范最直接、最深刻,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。
父母和孩子朝夕相伴,这使他们最清楚、最了解孩子的身心、个性等个性特征。所以,父母首先要及时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,然后正确认识和理解其产生的原因,最后做出相应的改进。
易怒,自卑,胆小,孤僻,没有主见,下面就这五种典型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。
一、性格逆反,易怒。
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太严格,经常批评和责骂孩子。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,容易产生对立和逆反心理。甚至他会模仿父母打他,粗暴地打别人,用暴力处理问题。
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和倾听孩子,只有尊重孩子,才能进入孩子的心灵,才能与孩子愉快地沟通。倾听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,给孩子倾诉的机会,让孩子发泄内心的抑郁情绪,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。
父母在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之前,首先要弄清楚这件事发生的环境,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认为孩子犯了错误,要惩罚孩子。
若确定孩子犯了错误后,要与孩子平等交谈,要作为朋友帮助他分析错误的原因,提出避免这种错误的建议,让他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。
2.自卑,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。
许多父母经常把其他孩子和自己家里的孩子做比较,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,但实际上,这样做不但很难起到激励作用,而且会损害孩子的自尊、上进心,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。
父母应该多欣赏,鼓励,支持孩子,发现孩子的优点,让孩子充满自信和活力。
鼓励孩子与自己比较,而不是与他人比较。比如比较孩子的成绩和上次成绩,比较孩子的优缺点。
3.异常敏感,胆小,容易害怕周围环境。
一些父母经常为了让孩子听话而吓唬他们,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有效,但却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失去安全感。儿童对许多事物的认识是模糊的吓唬,这会使儿童对周围世界失去安全感。
另外,家长吓唬孩子,大多是在气头上顺口说出来的,根本无法实现。一旦孩子知道了真相,就会质疑父母的权威,降低对父母的信任,进而产生与父母的情感疏离。
当孩子哭闹、发脾气或不听话时,父母不应该用各种方式吓唬他们。他们可以忽略他们。如果孩子发现哭没用,他们会停止吵闹。
此外,温柔的坚持也很重要,如果一直劝说无效,父母不能一动不动地失去耐心,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事或事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,让孩子暂时忘记眼前的事,然后再跟他说清楚。
四、遇事犹豫,慌张,没有主见。
父母很少肯定孩子,这让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。很多父母担心自己做得不好,总是包办替代品,孩子就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。
家长不但没有安慰和鼓励孩子,反而在孩子不做任何事情或做得不好时指责和抱怨孩子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变得不自信,遇事容易犹豫,慌张。
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肯定,比如给孩子独立的空间,给孩子控制时间的自主权,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等等。肯定孩子会让孩子自信,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。
当然,儿童并非简单地表扬,而是恰当地告诉儿童哪些地方对,哪些地方错,如何改正,提高儿童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小孩一个人做事,不管结果有多糟糕,父母不要急于否定,更不要急于阻止,要循循善诱,引导小孩把事情做好。
5.性格孤僻,依赖性强。
有些父母为了保护孩子,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,过分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,减少孩子独立适应陌生环境的机会,这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,限制孩子自身的心理发展。
父母可以积极引导,多鼓励孩子。适度鼓励孩子胆小时陪伴,有助于建立自信。胆小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味的训斥,可能会导致孩子更胆小、更孤僻。
另外,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给孩子创造机会与外界接触,积极引导和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。
比如和孩子一起去参加集体活动,这样自己就能陪伴孩子,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陌生感。此外,儿童还可以参加活动,不仅可以结识新朋友,还可以锻炼自己。